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院
“401.96公斤!”“304.18公斤!”
“兰大211”小麦测产现场。新甘南客户端 图
据《甘肃日报》近期报道,在甘肃平凉市崆峒区峡门乡汪陈湾村“兰大211”旱地冬小麦示范田里,来自平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种子站、农机推广中心的专家在进行实收测产。经过收割、脱粒、去杂、水分测定、称重等环节,测产专家组组长宣布了两组测产数据。第1组数据是“兰大211”小麦的实打实测数据,第2组数据则来自农户自留种小麦的对照样地,两组数据相比,小麦产量增幅达32.15%。
上述《甘肃日报》的报道介绍,这是峡门乡山区小麦单产的历史最高纪录。兰州大学生态学院杜彦磊教授介绍,“兰大211”是兰州大学李凤民教授团队历时14年培育的冬小麦新品种,具有丰产性突出、抗病性好、适应性广、越冬性强等特点,非常适合峡门山区等高海拔地区推广种植。
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上述以兰州大学命名的“兰大211”冬小麦新品种的培育者李凤民已经于去年11月加盟南京农业大学。
据南京农业大学官网介绍,李凤民,1962年10月生于河北省新乐县,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耕作学与农田生态学,农业生态学,作物生态学。1983年内蒙古大学植物生态学本科,1989年西北植物研究所-西北大学植物生态学专业硕士,1992年华东师范大学生态学专业博士,1994年兰州大学博士后,一直在兰州大学工作至2021年11月,此后调至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
李凤民还曾担任干旱农业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95-2002),干旱和草地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2005-2011),生命学院副院长(1999-2002, 2006-2008),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14-2019),2007牵头建立旱寒生态学创新引智基地 (现为2.0版),2007-2011旱区农业与生态修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创始期主任。
李凤民建立了以生活史生态学为基础的作物群体抗旱性理论框架,开展小麦育种理论和实践研究。系统研究了旱作农业集水补灌、田间微集水、作物生产力和土壤质量演变关系、以及苜蓿草地与作物轮作等,提出了旱地生态农业理论与技术体系。近年来总结提出深碳农业理念,推进生产生态相融合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
李凤民牵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与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农业科学奖和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奖。发表论文380余篇,其中SCI收录250余篇,综合H指数71。李凤民还兼任第六、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第三、四、五届科技委生物学(二)学部委员,中国生态学会农业生态学专委会副主任,咨询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生态农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先后任Agron J、Agr Ecosyst Environ、Field Crop Res、Agroecol Sust Food等国外学术期刊和多个国内学术期刊编委会成员。
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南京农业大学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