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院
《手纪》180cm×80cm/2021-2022 装置艺术 作者:万千红 指导老师:李永清
《DALA for FLOWER》 90cm×30cm×25cm/2021 漆立体作品 作者:朱夏磊 指导老师:李永清
□ 文化产业周刊记者 徐 曦
在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楼里,有这样一个空间,屋子里紧凑地排列着堆满了漆料、陶瓷、玻璃、金属等物品的桌子,桌边垒起的高高的搁板架上,还摆放着如瓦灰、蛋壳、木头等各类奇奇怪怪的材料。但这里,并不是一个堆满了各类工业材料的杂物间,这里是南艺设计学院的实验车间,也是一个融合了金工、首饰、纤维、陶瓷、玻璃、漆艺、公共艺术等专业的跨学科艺术氛围圈。实验车间共分为东西两个,西车间,便是设计学院漆艺术专业学生们的创作天堂。
日前,由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主办、海棠艺术馆承办的一场被定义为西车间艺术创作纪实的展览——“西车间手纪·漆艺研究生十人展”在海棠艺术馆线上开展,展览邀请了南艺设计学院漆艺术专业的张书铭、张赟雪、朱夏磊、诸葛晓磊、鲍晓雨、范力豪、李子豪、宋英帆、万千红、杨秋英共10位研究生参展,展出漆画、艺术装置类作品16件。展品包含漆画、装置、漆立体等类别,再结合艺术手稿、创作过程影像等其它内容的展示,旨在通过展览向大家讲述这群研究生在西车间里的艺术成长故事。
漆艺术专业研二的学生万千红收集了车间内一堆染满了漆料的废弃手套,并把它们打造成了一件装置艺术,在展览上展出,名为《手纪》。“手套是漆艺创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它代替双手去直接接触到漆材料本身,既有作为材料的特殊性,也有作为观念的关联性。它沾染漆液的同时,也是形成另一件漆艺作品的开始。我以手套为主体记录了同学们在西车间度过的每一天,作品一共使用了42副自己和同学们用过的手套,我认为这既是漆艺工作室的纪实,也是‘艺术’诞生的纪实。”作为漆艺术专业研二班的班长,也是本次展览的展览执行,万千红这样告诉记者。
完成南艺漆艺术专业本科学业后又被保送漆艺术专业研究生的研三学生朱夏磊,对漆艺术的喜爱程度不一般。本次展览共展出了他在西车间里历时两年完成的两件作品——《后土:墟》《DALA for FLOWER》。其中《DALA for FLOWER》是一件漆立体作品,设计来源于对自然事物的利用和模仿,制作了4件为一组的漆器。作品借鉴卒姆托的大地艺术表现手法,打造出一个随人工支撑内型下自然弯曲生长的样貌。外部增加的裙边取自蘑菇自然生长在树干的形状,表达了一种用人工干预自然生长,但又将回归自然生长的规律。“在南艺学习近7年,从本科到研究生,在几位优秀的专业课老师的带领下不断开拓视野,最大的收获是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主张,同时也深刻体会到‘手艺’在艺术中存在的意义,而通过这场展览,主要想展现的是研究生三年对于自然和人的思考。”朱夏磊说。
“我希望这场展览不是一场普通的艺术展览,而是一个有学术性、研究性的展览。”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李永清告诉记者。
在向记者讲述这场展览的主旨时,李永清强调,“漆艺术相比较国画、油画、版画而言,对普通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门类,这场展览并不等同于毕业设计展,我更加愿意把它定义成一个研究型的沙龙,这样的沙龙其实比毕业展更重要,因为它更加纯粹。它展现的是学生们在学习中对该专业探索、发现、研究的过程,通过这些‘过程’的展示,可以让社会大众更加了解漆艺术。而对于学生个人来说,过程也是他们在学校与老师、团队一起梳理自己的方向,理清自己发展路径和目标的很重要的台阶。”
漆艺是中国古老的艺术之一,从仰韶文化时期开始到汉代,以漆工艺打造的碗、盘、杯等物件、食器被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到百姓日常生活中。可以说,漆艺是古代人们使用较为广泛的技艺。
随着时代的发展,漆艺在传承古代传统漆工艺技法的基础上,融合了现代艺术手段。从这次展览中可以看出,近年来年轻的艺术生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越来越大胆。他们运用漆艺描绘着日常、城市轮廓、城中事、自然与生命,创作中借鉴了唐墓壁画、波普艺术、空间概念等知识元素,用传统艺术表达着与众不同的现代思维。
自江苏高校文化创意协同创新中心建立以来,作为牵头高校之一的南艺,积极整合资源、组织各艺术学科开展文化创意领域项目研究与实践。相信在这股文化力量的推动下,会培养出更多创新型艺术人才,诞生更多优秀的文化项目。
据悉,本次展览线下展期为2022年12月20日至2023年2月中旬,观展时间详见海棠艺术馆公告。
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