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院
这是一支勇攀科研创新高峰、以“智”赋能矿业高质量发展的高校教师团队。他们研发了大型矿井提升容器、长距离大运力带式输送机、大采高智能化采煤机等一个又一个矿山“超级装备”,他们为煤炭行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专业人才,他们老中青三代结合,主持了数十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这就是中国矿业大学智能矿山装备教师团队。2022年1月,教育部公布了第二批200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该团队成功入选。
攻克技术难关,打造“超级装备”
荣誉的背后,凝聚着中矿大智能矿山装备教师团队的智慧与汗水。“依托矿山智能采掘装备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矿山智能采掘装备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我们围绕国家建设智能化矿山的重大需求展开科技攻关,走上了长达10余年的自主创新道路。”该团队带头人朱真才教授介绍,自2007年开始,他带领团队成员每年奔赴全国各地30余座煤矿,深入调研煤矿现场的装备使用需求,先后研发了大型提升机、大吨位提升容器、薄煤层采煤机、大采高智能化采煤机、重型刮板输送机等矿山重型装备的关键技术。
这些重型装备的多项技术指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矿业大学作为第一单位,团队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相关成果极大提高了煤矿采煤、运输、提升等装备的效率、安全性与智能化水平,在神华集团、中煤能源集团、冀中能源集团、淮北矿业集团、新汶矿业集团等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
牢记“为国育才”,培养国之栋梁
在科研的星空里,个人是渺小的,唯有集结团队的力量,才能勇攀高峰、行稳致远。
智能矿山装备教师团队起源于2007年组建的矿山装备校级创新团队,现有来自机械电子、机械设计、机器人等多个专业方向的教职工32名,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8人。成员均拥有博士学位,15人具有海外留学1年及以上的经历。
据朱真才介绍,团队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教育理念方面,坚持以“教学科研相辅相成、协同并重”为指导思想,结合矿山装备行业特色,围绕国家一流专业、国家一流课程建设,以课程组为组织形式,开展常态化教育教学研究。
在人才培养上,团队也有一套自己的做法。设立了智能化采煤装备、矿山重型装备传动与控制技术、矿山智能机器人等3个研究方向,实行老教师与青年教师“一带一”制度,形成了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培养了一批优秀的80后青年人才,包括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江苏省杰青3人、江苏省333人才工程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3人、国家重大重点项目课题负责人5人。
强化使命担当,贡献“矿大力量”
一系列突出的研究成果,源于团队多年的潜心研究和学术沉淀,更源于自觉服务国家重大建设需求的使命担当。
“朱真才教授经常鼓励我们,不要把科研当作苦差事,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为国家解决问题,再辛苦也值得!”该团队90后讲师李翔表示,团队前辈们生动诠释了如何把科研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他们的言传身教下,他将满怀热忱,在智能矿山装备研发的道路上接续奋进。
矿山装备是保障煤炭安全高效开采的关键。长期以来,国内矿山装备与国外相比,存在生产能力低、开机率低、寿命短、智能化程度低等问题,这已成为制约我国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另外,人才稀缺也限制了我国智能矿山装备开发。“我们要强化使命担当,提升国产矿山装备智能化水平,建设成为智能矿山装备领域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创新团队。”朱真才说。
对于未来的发展,智能矿山装备教师团队目标清晰:围绕智能矿山装备领域难题持续开展科研攻关,争取2-3项重大技术突破,努力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项;加大社会服务与贡献力度,积极推动科研成果转移应用,争取转移转化重大科研成果5-8项;持续开展教育教学研究,积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争取获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1项……
荣获“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团队教师们深感使命光荣、重任在肩。朱真才说:“团队成员要做到立德修身、潜心治学、开拓创新,把为学、为事、为人统一起来,当好学生成长的引路人。同时要凝聚团队力量,围绕智能矿山装备领域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研攻关,为提升我国矿山智能化水平贡献团队力量。”
(赵冉 智利红)
审核:潘瑞凯
实习编辑:龚雨薇
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中国矿业大学研究生院)